用 thinkpad 25 周年机械键盘和 awesome 打造纯键盘办公环境

起因

前段日子购买了一把 thinkpad 25 周年的限量版机械键盘. 买的时候黑色的没货了, 只买到一把红色的. 个人还是觉得黑色的更好看. 笔者已经有 3 把 hhkb 了, 理论上来说不需要新键盘. 买这把 thinkpad 键盘的目的, 主要还是为了收藏. 毕竟抛开 thinkpad 25 周年不谈, 这是一款带小红点的机械键盘, 在很多年以前, 小红点机械键盘是我的梦想. 这把键盘到手后拿来摆弄了一下就放起来了. 但就在上周处理一个问题是, 我一边用 spacemacs 写东西, 一边不停用右手去抓罗技 Master 在侧面显示器上看网页, 右手在鼠标键盘上来回切换. 忽然想起, 若是能重做一个 Linux 环境, 把我多年前使用的 awesome 配置文件拿出来, 配合 thinkpad 小红点键盘, 精心调教一番, 就能实现纯键盘的高效办公–这种操作模式满足了我的一切需求和习惯, 堪称终极办公环境.

问题

这里存在几个问题:

  • thinkpad 这款键盘是限量的, 即将卖光. 若我的办公环境依赖这款键盘, 那么未来几十年的使用过程必须要有足够的键盘才行. 否则好不容易打造出来的高效环境, 一旦键盘损坏就歇菜了.
  • 不仅要考虑在家的情况, 也要考虑在公司的情况. 用这一套环境, 必须使用 Linux 操作系统, 必须用双屏, 最好使用台式机. 若是在公司, 这些都可能会带来不便.
  • 重新折腾一遍 Linux+awesome, 代价非常大, 这款键盘实际使用是否足够爽尚不知. 万一用起来很蹩脚, 那么一方面浪费了金钱, 另一方面也白花了许多时间折腾.

    针对这些问题, 我仔细调研了一番. 发现虽然 thinkpad 的纪念键盘没法买了, 但台湾一款名为 tex yoda II 的键盘和这个键盘极其相似. 除了没有 thinkpad 的 logo 之外简直一模一样. 从网上了解到, thinkpad 这款键盘 其实就是 tex yoda II 的贴牌. 既然如此, 那么买不到键盘的问题可以认为是解决了. 为了验证和保险起见, 我又下单买了一块 tex yoda II 和第二把 thinkpad 25 周年纪念机械键盘(万一 yoda 不合适, 那么我就必须把市面上的纪念版都收掉, 所以多买一把放着). 公司的办公场景我仔细考虑过, 我觉得台式机+ipad pro 的方式是一个解决方案. 唯一有所顾虑的是 Office 软件. 平时开会, 演示都可以交给 ipad pro 完成. 接下来就是如何打造一个 Linux 办公环境. 我原先的 win10 PC 上两块硬盘都快满了, 不可能在这两块 win10 硬盘上装 Linux, 所以我必须再买一块 SSD. 原本打算随便来一块容量差不多就行. 结果无意中发现 SSD 还有 TLC/MLC/3D NADA 颗粒之分, 为了确保数据安全, 我买了一块东芝的 480G Q200 SATA3. 装这块盘的时候还经历了一点小麻烦, 只能插一个特定的 SATA3 接口, 否则我的机器认不出这块盘. 关于 Linux 发行版的选择, 原本想用不操心的 ubuntu. 后来还是采用了 gentoo. 因为 ubuntu 已经非常臃肿, 默认安装了 gnome 那一套东西. 我只用 awesome, 所以装好后还要干掉很多包. gentoo 虽然折腾, 但我的工作站上也是 gentoo, 至少有不少经验是互通的. 用 ubuntu 看似安装时省劲, 代价就是后续不断遇到问题时, 我必须记忆两个不同发行版的解决方案. 我这次使用 minicd 安装 gentoo, 其实也就是 stage3. 这次安装比去年安装工作站时简单了许多, 基本上是一边看视频, 一边轻松完成. 只在 grub 写入 UEFI 的地方稍微折腾了一下, 也是因为主板的兼容性比较差导致的. 完成后开始折腾 awesome, 先要安装 xorg. 时隔多年, 早就忘了 xorg 那一堆写法, 于是又老老实实看手册学习了一边, 弄懂了不少东西. 配置 startx 时因为吧.xinitrc 的名称写错了, 折腾了两个小时. 成功启动 awesome 后, 我把自己多年前的配置重新整理添加进来, 一切顺利. 只有几个小问题, 暂时还没有解决: 1.xfce4-terminal 中无法用快捷键激活 fcitx 输入法. 2.两个屏幕若是采用同样字号, 则注定有一个屏幕看上去不那么合适, 不知 awesome 是否能对不同屏幕进行放缩调整 3.默认的声卡驱动有问题

体验

在 awesome 中启动 xfce4-terminal 后, 效果非常惊艳, 比 win10 的 xshell/mobaXterm 好得太多太多. 即使用的是同样的屏幕/字体/配色, 也能明显感觉 xfce4-terminal 的显示更加清晰锐利, 延迟更小. 还能通过 xcompmgr 支持半透明效果. 这让我很不理解, 究竟为什么 win10 下的终端无法把效果做好. 在 Linux 下 X11 转发 GUI 酣畅淋漓, 像本地程序一样流畅. win10 下那恶心的延迟感总算没有了. 单凭这一点, 我就觉得这次折腾非常值得. 非常幸运的是 thinkpad 这把键盘也很合手, 从 hhkb 换过来, 并没有觉得十分突兀. 这里我修改了两处键映射, 一个是把 CAPSLOCK 变成 CTRL, 保持和 hhkb 一样, 这个很容易理解; 另一个是把退格键和\键互换, 为了和 hhkb 的推格键的位置保持一致. 这次换键盘的体验, 让我感受到 hhkb 有几处优秀的设计: 1.跳线硬件的方式设置 capslock/ctrl 我曾一度认为硬件跳线的方式是 hhkb 保守落后的体现, 把这个称为杀手功能名不符实. 因为现在很多操作系统, 尤其是 Linux 完全可以用 xmodmap 这样的软件随意映射键位, 又何必专门搞个硬件呢? 结果当我设置了半天 xmodmap, 用 thinkpad 键盘测试通过后一连远程 server, 我发现问题并不那么简单. ssh 到远程 server 后, 本地的 xmodmap 设置完全失效, 远程 server 的窗口似乎直接从键盘读取输入, 而根本不经过 xmodmap. 更奇特的是, 一旦连过远程 server, 再开新终端后, 这些终端里 xmodmap 也失效了. 有人说, 吧.xmodmap 复制到远程总没问题了吧. 但遗憾的是 xmodmap 仅对远程的 X11 转发程序有效, 对于 ssh 窗口里的操作不起作用, 这样就十分难受, 因为 ssh 时有很多操作是在 terminal 窗口里完成的, 此时完全无法映射键位, 原本熟悉的键盘布局会瞬间变得不适应. hhkb 使用硬件映射键位的方式, 完全杜绝了各个环境中键位不一致的问题, 用户带好自己的键盘, 连接多少台电脑都没问题, 也不会跟其他人产生冲突.

2.hhkb 的倾斜角度. hhkb 底部使用了两级高度调节的设置, 给用户提供了最舒服的角度, 减轻打字疲劳. 而这个 thinkpad 键盘没有这种设计, 底部只有两个螺钉旋钮, 高度完全固定, 而且整体偏低, 手腕的疲劳感胜过 hhkb.

3.backspace 键的位置. hhkb 上的 backspace 键和很多键盘位置都不同, 当初让我很不适应, 后来才觉得这是最合理的位置. thinkpad 键盘的 backspace 键在最右上角, 对应 hhkb 键的 backspace 位置的是\键. 这真是一个非常愚蠢的设定, 右上的 backspace 非常难按, 必须把手抬开一定距离才能够到. \键虽然也是一个常用按键, 但它和 backspace 比使用频率还是差得太远. 把这样一个键放在回车之上的黄金位置, 实在非常浪费.

去鼠标化

有了上面的设置, 大部分软件用键盘配合小红点辅助已经非常方便了. 对于日常用的最频繁的浏览器, 我们还需要再进一步让其去鼠标化. 我的做法是通过安装一款 vim 键位绑定的 chrome 插件, 使得所有浏览器操作都能用键盘完成. 同时设置了代理 swithomega 的快捷键, 让这些使用频繁的操作都通过键盘完成.

总结

这次为期几天的办公环境改造很成功, 相比 win10 环境, 几乎所有的核心功能都得到了强化, 还增加很多了 awesome 相关的自定义功能. 虽然还有一些细节需要优化, 但我敢肯定, 这已经是真正意义上的终极办公环境了. 多年来折腾过的 Linux/GNU/emacs/awesome/shell 等许许多多工具, 至此总算一滴不漏的整合在了一起. 过去花的时间, 并没有白费, 过去付出的精力, 现在重新发光发热. 这种感觉, 就像是收复失去的领土, 我终于把过去的成果充分利用了起来, 站在了自己的肩膀上.

厨电使用感受

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下定决心要开始做饭,于是购置了几样厨电,下面整理一下使用体验。

洗碗机

洗碗是整个做饭计划最大的阻碍,以前每次做饭计划半途而废都是因为太多碗不想洗。所以首先买了一台西门子洗碗机。根据橱柜高度选择了 8 套旗舰型号,价格还不错,结果买过后不久就出了新一代旗舰。。。 旗舰机有十多个程序,而入门型号通常只有 3-5 个程序,其他方面似乎区别不大。实际清洗效果远远高于预期,碗筷都像恢复了出厂设置一般干净。每次清洗大约需要一个半小时,消耗一个洗碗块,这些都不是问题。洗碗机的空间很大,可以放炒锅,汤锅之类的大件。而做饭过程中难免要用几个盘子,吃饭还要用一些碗和盘子,加上刀和菜板等,七七八八也能把洗碗机塞满。总之这个东西确实很能节省时间和精力,每天至少能省半个小时,日积月累算算节省的时间,这几千块钱实在是太超值了。洗碗机彻底刷新了我之前对它的印象,绝对是和洗衣机一个等级的家用必备电器。选购方面感觉普通型号即可,旗舰型号功能虽多,但那个标准清洗功能就够了,其他功能从来没用过。

厨余粉碎机

试想一下做饭前准备时的蛋壳,菜叶,肉渣和吃完饭后的骨头,剩饭,菜汤,如果能干脆利索地处理掉,然后把餐具直接放进洗碗机,岂不是就可以收工了。很多时候麻烦就在这些剩菜剩饭上,倒洗手间容易堵,装塑料袋容易漏,还会变臭,吸引蟑螂,还平添了倒垃圾的工作量。厨余粉碎机正好可以处理掉他们,我在折扣期间买了一个贝克巴斯的 F5,粉碎效果比预期中好,用了快半年,还未堵塞过。这个东西可以看作是洗碗机的辅助工具,可以和洗碗机配合得天衣无缝。单论幸福感的提升,还是洗碗机比较显著。

电压力锅

飞利浦的一款触摸屏压力锅,造型比较时尚,炖汤,蒸米,煮粥,清蒸都能搞定,非常省心。只要把食材和水倒进去,然后按一个按钮就完成了。煮出来的东西中规中矩,比砂锅瓦罐之类口感上要清淡一些。

牛排机

类似于电饼铛的造型,功能非常简单,只能控制温度,计时需要自己看表掌握。考虑到我之前用平底锅煎牛排总不成功,所以入手了这个。实测确实能把牛排煎好,但和高档牛排店里的口感比还是差了一些。

CCD vs CMOS 之尼康 D3000 体验

早就听一众老法师说 CCD 出片的色彩如何油润, 颜色多么好, 而 CMOS 只不过是权衡成本之后的无奈选择. 我相信技术的发展, 并不迷信这种东西. 好多年过去了, 正好最近手头闲置了一个 35 1.8g 镜头, 卖又卖不了几个钱. 考虑到这个镜头自买回来至今, 除了拍过一些室内近距离的测试片以外, 还从没在外出时带过它. 于是我打算给它配一个 D3000 机身, 顺便也一试 CCD 成像的特点.

记得之前看过一些 CCD 的片子, 确实有些独到的味道, 尤其是 Leica M9P 配合 11663. 当然, 我并不清楚这种味道究竟来自于 CCD\M9P\机内算法\镜头哪一方面, 又或者是几个方面的综合? 本来想淘一个 M9P, 结果发现 M9P 除了功能简陋性能低下(这些都能忍)以外, 还存在 CCD 脱膜缺陷, 发生几率非常之高, 一旦脱膜 CCD 就废了, 只能寄回德国原厂修, 现在也不能免费修了, 没有大几千元加几个月修不了, 费时费心费钱, 所以入 M9P 的计划暂时搁置了. 顺便说一句, M9P 作为末代全画幅 CCD 机, 即使有随时会挂的缺陷, 这么多年来二手售价仍然坚挺, 直逼全新 M10, 可以说是非常疯狂了. 抛开 CCD 玄学的 M9P 基本上是被 M10 完爆的, 网上评测很多, 这部分就不赘述了. 我还看了一篇国外网站的盲测, M9P vs M240 在同一场景下拍摄, 让爱好者盲测哪一张是 M9P 的片子. 那些片子看起来差别确实很小, 盲测的结果也证明 M9P 和 M240 难以区分.

下面说回 D3000, 淘宝 9 成新带电池+SD 卡+配件, 包邮 700 元. 真的是非常白菜价. 机器到手成色意外的好, 整个机身比 D7000 小了太多, 配合同样小巧的 35 1.8g, 完全可以作为日常携带的随身机. D3000 的 LCD 分辨率极其低下, 回放基本上就只能看个轮廓. 于是我把 LCD 显示关了, 功能调节参数设置直接看取景器, 又电又有一种用胶片机的感觉. 菜单功能比 D7000 精简了很多, 留下的全都是有用的, 顿时感觉机身没有一个废功能了.机器拿到手就进行了一些测试, 室内静物效果都不错, 对焦系统也没有任何问题. ISO 是 100 到 1600, 作为 CCD 机, 高感差是必须的. 400 就很多噪点了, 所以我把 ISO 锁定到 100, 拍不到就不拍了. 这样一来就很尴尬, ISO100 下, 即使开到 F1.8 , 很多时候室内都没法拍, 更不用说什么夜景了. 我忽然理解了一点为什么 M9 用户为什么放弃绝版珍藏的 CCD 也要出掉 M9 置换 M240P 或 M10. 就是因为这可怜的高感极大限制了相机的使用场景, 大光圈+便携的体积, Leica 用户已经为此支付了高昂的价格并牺牲了自动对焦, 不就是为了让相机能更随身,更能随时拿出来用么? 而这些代价换来的适用性提升完全被差劲的高感所掩盖–光照充足的场景本就发挥不出 Leica 的"德味", 而清晨/黄昏/室内的光线条件下又因为高感差拍不到, 于是 CCD 的 Leica 就只能在不亮不暗光线恰到好处时拍一些小品/静物, 这样看来大部分时候 Leica CCD 相机都无法发挥, 这确实是个很大的问题.

D3000 也存在同样问题, 即使天天随身携带, 适合拿它拍照的时机也不多. 主要的使用场合是静物特写/植物, 拍风景的表现不如三星 S9+. D3000 拍植物叶子确实有一些温润的感觉, 不知道是不是心理作用, 这种色彩的表现差异并没像预期般显著. 综合来看, CMOS 取代 CCD 是非常合理的. CCD 在玄学/画质方面和 CMOS 拉不开显著差距, 而 CMOS 则能从高感,实时取景,视频等方面完胜 CCD. 折腾这台 D3000 更多的是让自己多一台便携备机, 充分发挥设备余热, 安心拍照, 而不是沉迷于器材比拼. 毕竟用 D3000 一旦拍出不错的片子, 成就感是很强的.

德国 miele 的品质

去年冬天的时候, 我购买了一台海尔冷凝式的烘干机, 为了解决雾霾天晾衣服的问题. 事实证明, 烘干效果出奇得好, 不但能顺利把衣服弄干, 还能去除衣服上的纤维毛屑. 那些常年没有除毛的衣服, 第一次烘干, 过滤掉的毛屑量是惊人的. 带着这么多毛屑穿在身上自然不会很舒服, 而烘干之后的衣服, 有种焕然一新的感觉, 让皮肤感受到了久违的清爽. 除此之外, 那些毛屑也是过敏源, 这些年从未除去, 难以想象不知不觉中被吸入了多少.

有了这份经验, 我决定给父母也买一款烘干机. 相信很多中老年人都不相信这玩意的功效, 尤其是在北方, 传统观念中衣服自然晾干也是很快的. 为了让大家能接受烘干, 我决定购买最好的. 上网查了一下, 除了口碑知名度都不错的西门子和博世之外, 还有一个更贵的小众高逼格产品 miele,国内翻译成美诺. 很多人大肆鼓吹这个牌子, 更是引用了乔布斯以及一些明星的使用体验, 把这个品牌神话得天花乱坠.

我听信了这些文章的说法, 购买了 miele 的旗舰烘干机 840. 然而事实和我所想的并不一样, 虽然我知道这东西肯定没有网上说的那样好, 但也没想到它是如此之烂. 首先从外观上看, 烘干机的集水盒与机身的接缝明显歪了, 机身的外壳只是一层薄薄的钢板, 用手轻轻一压就变形. 而 miele 吹嘘的陶瓷质感外壳, 完全没有什么特殊的质感.
第一次开机就发生故障, 并且没有提示原因, 只提示联系售后. 后来才发现, 这台 miele 烘干机因为是热泵式的, 里面有压缩机, 所以搬运后需要先静置几个小时再开机. 而比我之前买的低端的冷凝烘干机则没这个讲究. 让人不理解的是, miele 这台机器从收到货后, 由于安装人员的怠慢, 已经静置了 10 个小时, 开机仍然出现问题, 让人觉得对用户极其不友好.

于是我把机器静置到了第二天, 整整 24 个小时之后, 开机总算不报错了. 接下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 miele 的交互设计烂得无以复加. 因为这是旗舰型号, 所以 miele 把所有按钮/转盘都去掉了, 所有功能集成到了一个液晶屏中, 试图营造一种前卫感. 可惜这个液晶屏控制界面既混乱又丑陋又难用. 让人难以想象在这个时代还有如此原始粗糙的界面设计, 相比之下远古时代的诺基亚手机界面都能碾压之.让我顿时有一种买旗舰机还不如买入门的带旋钮机型的感觉.

接下来, 最让人失望的地方是, miele 这台热泵式旗舰机, 声称能检测水质硬度, 蜂巢式内壁结构, 完美烘干等等. 结果它烘出来的衣服时常是潮湿的. 我把所有设置里的干燥程度都调到了极干, 仍然烘不干. 为了排除干扰, 我只放一件 T 恤, 结果一个多小时之后仍然潮到需要继续挂起来晾的程度. 诚然, 把这件衣服再烘一遍, 还是能干的, 但这样岂不太傻缺了么. 难道所有的衣服都要烘两遍? 如果烘干后还需要晾, 那么要烘干机又有何用呢?相比之下, 我那台低端的海尔冷凝烘干机, 有一个大转盘选择功能, 非常直观易用. 而且对湿度的感知准确, 每次烘出来的东西都是干爽的.

miele 烘干机的一个噱头是可以拧上一个香氛盒, 给衣服添加香味. 看上去很美好, 可惜这个东西非常不实用.因为香氛盒与毛屑过滤网是一体的, 每次清理过滤网时, 手拿的角度稍微偏斜一点香氛盒里的液体很容易洒出来. 一旦弄到地板上, 那么整个屋子都会充满浓重到让人难受的香气, 一个星期才能消去. 烘干机每次用完必须清理过滤网, 于是用不用香氛就成了一个两难的问题. 而且这些香氛都卖的很贵, 气味却不见得好, 让人感觉非常鸡肋.

这次购买 miele 的经历,让我充分意识到德国制造的产品其实有很多已经落后于时代了. 只不过是昔日的盛名在不懂的人心中还能维持一种虚幻的逼格. miele 如是, leica 如是. 抛开那些玄学, 心理优越感, 噱头, 这些产品的定价都太过离谱, 而实际效果不如日韩乃至国产品牌. 这些德国产品完全是日薄西山的态势, 迟早会被时代所吞没.

Windows 环境下 ssh Linux server 的 emacs 环境解决方案

这标题看起来有点绕,但只有这样才能描述我所遇到的问题。 简而言之,我每天需要 ssh 到 Linux 的工作站上 and 我的 PC 是 windows 10 系统 and 我需要用 emacs 编辑 Linux 工作站上的文件。 满足以上三点有数种解决方案,列举一下:

  • 在 linux 上配置 emacs,不开图形界面,用终端的字符模式
  • 在 window 上配置 emacs,用 tramp 连接 linux
  • 在 linux 上配置 vnc,在 windows 下连接,使用图形化 emacs
  • 在 linux 上配置 emacs,用 ssh 转发 X11 的方式使用图形 emacs

以上 4 种方案里,第一种是我之前一直在用的,然而 windows 下没有好用的 ssh terminal,我比较了十几种 terminal,唯一能用的是 xshell,但有一个严重的问题,就是在 xshell 中使用 emacs 有明显卡顿感,就像 60Hz 的显示器降到了 30Hz 一样,虽说也能用,但始终是饭里的一粒砂,日积月累之下对工作效率产生的消极影响不可忽视。我非常怀念以前在 Mac 上配置的图形化 spacemacs,体验非常流畅,除了时不时会崩溃,秒杀终端文字版的 emacs。所以我想到第二个办法,在 windows 上重新搞一个图形化 emacs,然后用 tramp 远程编辑,尽管麻烦了一点,相信熟悉之后还是可以适应的。然而我试了多次,用 tramp 始终无法连接。如果是最基本的密码连接 ssh,且保持默认端口不变,相信 tramp 是可以连接上的。但我的工作站已经改了端口,并且用 key 加密,普通的方法自然不奏效。我找到了一种在 emacs 中调用 putty 的 key 工具的连接方法,仍然没有成功。所以在 windows 下折腾 emacs 的计划泡汤了。接下来,我把焦点继续放在 linux 工作站上,我还是希望用工作站上的 emacs。X11,vnc 是两种常见的图形化访问方法。以前试过 X11,倒是能把图形界面转发过来,不过 X11 的古怪窗口/字体/键位统统不对了。要想正常的用,恐怕又要来一大通配置。所以我在 linux 上配置了 vnc 服务,这里小有波折,因为单纯 vnc 不够,需要一套图形环境。可我的工作站一直都没有图形环境,所以需要先折腾一番。我安装/调试/配置好了 awesome,解决了 awesome 的启动问题,解决了 awesome 里调用 xfce-terminal 报 hardware error 的问题,解决了网上的 awesome 配置文件里面各种不兼容的问题,之后总算能在 vnc 里看到图形桌面了。我启动一个 terminal,在 terminal 里开启了图形 emacs,反应速度比 xshell 强了不少。这里要赞扬一下 vnc 的设置,新开启的 emacs 默认建立一个新的窗口,而不是集成在桌面环境窗口之中。可问题还没完,首先,我无法用 windows 的输入法输入中文;其次 emacs 显示的字体非常糟糕,中文都是方块;还有就是这样启动的 emacs,无法利用工作站里的 screen 保存会话,一旦忘了保存,有丢失数据的可能。而要解决这些问题,我还是要通过 X11 转发。我先重新调整了 emacs 的设置和编译选项,解决了显示字体的问题。然后在 linux 工作站上安装了 scim 输入法,使得 emacs 能输入中文。经过一番折腾,X11 转发图形化 emacs 终于可以用了,流畅度让人十分满意,虽不及本地图形程序,但比 vnc 更流畅。最重要的 benefit 是我可以直接在 ssh 之后从 screen 里开 emacsclient,并通过 X11 转发过来,这样相当于用了远程的 emacs 服务,本地跑一个 emacs 图形界面,有效的发挥了 screen 的优势。 经过以上设置,我的办公环境向前迈进了一大步。在我这种特定的工作场景下,我已经想不出更好的模式了,说是最佳实践也不为过。

适马 18-35 f1.8 APSC 镜头

去年春节要去泰国,所以把几年前买的 D7000 拿出来。看着上面的 35 1.8,感觉很不方便,所以想入手一个变焦。原厂的 17-55 固然不错,但价格太黑,现在早已不是 APSC 的时代,犯不着花入门全幅的钱购买一个镜头。腾龙的 17-50 据说色彩不太好,于是我想到几年前关注的适马 18 35 f1.8。毕竟这是一个 1.8 光圈的变焦,但从这个噱头上来说已经值回票价了。焦段方面我认为可以接受,毕竟定焦都能接受了。这个头的等效焦距大概是 24-50,把它当 24/28/35/50 几个定焦组合看也是不错的。至于画质,实测比 35 1.8 要强。 这个头毕竟属于 ART 系列,做工还是不错的。体积大了一些,但配一个腕带,也不算太夸张。购买前就听说适马跑焦,去泰国拍了 2000+照片,大部分是合焦的,少量虚的我也没有追查原因,不知道是不是镜头的问题。然而前段时间在屋里随手拍了一张书架,发现虚的一塌糊涂,用机身的 LV 则很清晰。手动调了 AF 后才能合焦,此时才意识到跑焦马名不虚传。虽说 nikon 也有责任,但跑焦成这样还是让人觉得惊天动地。不得已,我购买了适马的调焦底座,配合对焦卡慢慢手动调。适马的软件只能调节 18/20/28/35 几个节点上的焦点。我发现不同的焦距下跑焦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同一个焦距下,2m 以内和无穷远点对焦,跑焦的程度也是不一样的。一共是 16 个参数需要调节,调了 2 个小时,最后在对焦卡精度下比较清晰了。不由感叹副厂镜头真是让人爱不起来的存在,希望这次调完到此为止,以后不需要再调了。

棋具

闲来无事, 烧了一下围棋棋具. 小学的时候学过围棋, 上了中学以后就不再下了. 在当时说起来也算是个小众的特长. 这么多年过去了, 这个特长始终没有再发挥作用. 早知道当初学编程, 也会更有用一些. 小时候物质条件简陋一直想拥有一副云子. 然而父母只给买了双元围棋的黏土子. 一直到研究生毕业, 才自己买了一副云子. 后来听说蛤棋石是比较高档的棋子, 上面有天然纹路, 手感一流, 双面凸造型蕴含哲理云云. 正好现在生活比较悠闲, 平时想打打谱把特长捡起来, 于是购买了一副. 黑木棋石店出品的雪印 32 号. 没有买更大的号一方面是 33 号往上价格急剧上涨, 另外 32 号已经比普通云子厚, 平时打谱对弈足够了. 棋子到手后包装确实精致, 棋子手感也是一流, 尤其是白子, 十分光滑细腻. 上面的纹路倒是没有想象中明显, 如果月印, 华印的区别只在纹路的话, 其实倒真不一定买雪印. 不知是材料结实还是运输得当, 棋子全部完好无损. 记得之前买的云子至少碎了 10 颗. 有了棋子, 又想拥有一个上档次的棋盘了. 之前买的国产新榧棋盘虽然便宜做工实在粗糙. 调研之后发现日本产的本榧是比较好的材质, 但木料稀缺, 很多棋盘都是多块本榧拼出来的. 拼接盘自然有纹理颜色上的差异, 看起来会让强迫症难受. 而完整木料的一块板只有日本的几家棋具店生产. 我把它们官网上的棋盘都看了一遍, 觉得还是前川棋盘店的棋盘比较适合. 尽管会有些小瑕疵, 但从图片上看色泽质感都是我喜欢的类型. 然而这些棋盘店产能都非常有限, 两周也未必能做出一块. 前川现有的货都是些被挑剩下的了,所以我只能持续关注, 等有不错的货了再下单, 还要操心代购转运等问题. 淘宝有些二道贩子把日本棋盘拿来卖, 基本上都是加价数倍, 完全不值得考虑. 京东上有黑木的官方店铺, 如果不介意拼接板和性价比的话, 也是个省心的选择.

hoyt 领悟反曲弓

两个月前在家无聊, 想找一个能在室内玩的运动. 排除了飞镖, 选择了弓箭. 以前去过一次箭馆, 学了半个小时, 知道了点皮毛. 以前也曾想过玩弓箭, 但是总是觉得没场地. 尽管觉得 hoyt 的弓看上去不错, 也一直没有购买. 正好 2017 新款出了, 就入手了这把 satori, 国内翻译为领悟(记得以前看,觉得野牛也不错). 家里有 10 米长的一个过道, 正好可以放箭靶. 拿到弓之后摸索着组装, 第一次上弦感觉格外费劲.这把弓是 21cm 40 磅, 我以前在弓馆学的时候是 20 磅的. 虽然网上都建议从轻的入手, 但我觉得 40 磅问题不算太大.正好 hoyt 的弓可以调磅数, 我把它降到了 36 磅, 拉着已经很顺手了. 买了一打伊斯特的铝箭, 在箭靶没到之前, 先拿了一个纸箱试箭. 结果箭的威力很大, 往往可以穿过两层硬纸箱, 导致箭羽和箭尾在穿纸箱时受损. 几天下来, 损坏了好几支箭. 我又购买了胶水,箭尾来维修这些箭. 另外还买了 T 尺, 铜扣, 护指, 护臂, 减震香蒲, 弓架等一系列配件. 射了两个月的箭, 现在 12 支箭在 5 米距离可以 8 支以上中黄心. 感觉这项运动还是挺不错的, 久坐之后站起来射一打箭也是好的. 护指和护臂都是必须的, 铜扣不太好调, 箭尾掉是常事, 有时一箭射中靶上其他箭的箭尾, 还能看到火星. 箭靶周围不要放什么重要东西, 有一次脱靶, 箭把铁门凿出了一个洞. 关于 hoyt, 做工很好, 很有质感, 说明书没有中文, 比较简单. 送的毛皮箭台不太靠谱, 还是尽量换好的箭台, 除了第一次上弦很费劲, 再上弦时就轻松多了. 减震香蒲是不太好装的, 我当时反复弄了 3 次, 而且这东西的作用并不是特别明显.

三星 S9+入手体验

S9+其实已经入手一个多月了,现在记录一下使用体验.起因是春节前去泰国,结果在国内的航班上丢了之前买的三星 C7 pro.回国后就一直在调研手机,当时 S9+刚出,小米的 mix2S 也马上要发布, 还有 vivo 的机器.三星 C7 pro 这半年来的使用体验并不好, 开各种应用都很迟缓, 上网浏览网页时非常难受, 只能拿来应急, 续航时间也很捉急. 有了这个糟糕的印象, 所以我并没有把 S9+作为首选, 尤其是 vivo 的 apex 和小米 mix2S 概念图都是全面屏了,而三星还是上下都有黑框, 让人觉得很难看. 3 月下旬的时候, 看了一些评测, 大致是小米的拍照功能很弱机身容易过热, 又听说屏下指纹识别速度差, 以及小米善于饥饿营销, 上市后买不到机器等. 遂决定不等小米 mix2S 了, 直接购入 S9+. 一方面考虑到拍照效果比较好, 另外三星原生的东西, 可能和我的 gear s3 兼容更好一些. 后来事实证明这个决定是正确的, 小米 mix2S 并没有像概念图那样做成全面屏, vivo 概念机上市也遥遥无期. 眼下 S9+确实更胜这两者. 我非常看中拍照功能, 一直都想有一个随身的便携机, 可惜索尼的 RX1r3/RX100m6 迟迟不出, 其他机器都太过庞大. 所以 S9+可以作为一台备机的备机使用. 画质确实也刷新了我对手机拍照的观感. 大光圈能带来一些虚化, 暗光时也有不错的表现. 视频录制最高可达 4k 60fps, 还能录 960fps 的升格视频, 让人感觉这不是手机, 而是一台小卡片. 实拍成像锐利, 虚化像模像样(虽然有软件优化的关系). 扫街, 静物都没问题. 值得一提的是, 三星自带的后期工具有了很大进步, 大部分照片选那个自动滤镜, 观感就能有明显提升. 这比 iphone 每次需要手动拉对比, 饱和, 高光, 暗部等简洁太多太多了, 更是远好于三星早期机型那山寨般的修图工具. S9+的一个主打功能是 bixbi, 这个东西在我看来最大的用处就是识别图片里的文字, 感觉比 siri 有用多了. S9+得益于 CPU 和 6G 内存, 运行算是比较流畅, 续航正常使用大约 1.5 天的样子. 虽然有防水功能但还是尽量避免沾水, 因为看到网上评测, 泡水半个小时后有可能花屏. 赠送的耳机据说是 AKG 调音的, 但我没怎么用, 感觉确实比以前送的耳机好了一点. S9+也有一些问题, 机身和屏幕的材质极容易粘指纹. 我过去曾夸过三星 gear s3 比 apple watch 的一个明显优势就是不粘指纹, 结果 S9+又出现了这个问题. S9+的外放效果一般, 而且很费电, 屏幕因为是曲面的, 有时会出现误触的情况. 相机的操控感仍然没有进步, 控制快门的音量按钮就在 bixbi 按钮旁边, 容易误触. 相机触摸屏界面画蛇添足地支持手势, 结果很容易不小心划到另一个功能, 或者从后置摄像头划到前置摄像头. 总体来说, S9+作为手机没有特别惊喜也没有特别失望, 作为相机则超过了我的预期.

LG 43 寸 4K 显示器

前面的文章曾扒过 ACER 显示器的皮, ACER 那款 z35 4k 带鱼屏给我留下了极其糟糕的印象, 并发誓不再购买任何 ACER 产品. 今年年初我终于受不了 ACER z35 对我眼睛的伤害, 决心要买一款新屏幕. 我的需求大致如下:

  • 足够大
  • 4k 分辨率
  • IPS 面板

综合以上几点, 我把目标锁定到 43 寸这个大小. 因为个人感觉带鱼屏大部分是面向玩家的, 缺乏严肃认真的产品, 并不适合办公. 43 寸的 4K, 基本上就是 dell/LG/飞利浦等几款. 我之前买过两个 dell 显示器, 感觉都不错, 然而网上对 dell 43 寸的评价比较差, 说是有闪烁, 所以考虑再三还是放弃了. LG 的屏幕以前用过一块, 整体感觉也不错, 只是做工稍嫌单薄, 色彩没有 dell 那么扎实. 正好 LG 新出了这款 43UD79, 我决定试一下. 买回来打开包装, 比我想象中的 43 寸还要大. 我尽可能坐得离屏幕远一些, 并且把我的第二块 27 寸 4K 屏竖了起来, 这样感觉倒也很协调. 27 寸竖起来只比 43 寸高了一点, 可以说非常适合编程了. 原以为 43 存 4K 画面会比较粗糙, 结果比 ACER 的 4K 带鱼屏还是精细很多. 值得一提的是 LG 这款屏幕的阅读模式非常舒适, 长时间看至少眼睛不难受了. 这款屏幕的做工/接口都中规中矩, 同样比 ACER 要强. 还有一个细节是 LG 43 寸屏幕背后的卡口不再是显示器支架的那种通用卡口, 而是比较大的那种(20x20?). 原厂底座是不能调高度和角度的, 如果要接显示器支架, 需要一个转接器. 我虽然有一个双头显示器支架, 但感觉用原厂底座高度也正好合适, 所以就不再转接了. 总的来说, 这个屏幕是我买过的效果超出预期的东西之一, 如果是日常的编程/办公, 如果你有自己的办公桌, 那么极力推荐这款 43 寸 4K 显示器. 用过 43 寸之后, 就会觉得 27 寸屏幕对不起自己的眼睛.